雜阿含經學習報告 轉貼自原香港禪心論壇
第一帖 發表於 2015-9-18 13:11
末學五年前開始學習雜阿含經,
雜阿含經 經經是重點,
以下末學摘選部分經文分享,有幸加入本壇,願與各同修、師兄共修法喜充滿,
唯望各位多多教誨!
"現實生活,不加油添醋的如實修行,火就自然熄滅的真理。"
雜阿含285經
世尊告諸比丘:
「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生如是念:『世間難入,所謂若生,若老,若病,若死;若遷,若受生,然諸眾生生、老、死,上及所依,不如實知。』
我作是念:『何法有故,生有?何法緣故,生有?』
即正思惟,起無間等知:『有有故,生有;有緣故,生有』
復思惟:『何法有故,有有?何法緣故,有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有故,有有;取緣故,有有。』
又作是念:『取復何緣?何法有故,取有?何法緣故,取有?』
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起,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緣膏油及炷,燈明得燒,數增油、炷,彼燈明得久住不?」
答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色取[法]味著、顧念、{愛}[心]縛,[愛欲]增長;愛緣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我時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此老、病、死?何法滅故,老、病、死滅?』
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無生,則無老、病、死;生滅故,則老、病、死滅。』
復作是念:『何法無故,無生?何法滅故,生滅?』
即正思惟,起如實無間等:『有無故,生無;有滅故,生滅。』
又復思惟:『何法無故,有無?何法滅故,有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取無故,有無;取滅故,有滅。』
又作是念:『何法無故,取無?何法滅故,取滅?』
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觀:『所取法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彼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如是,諸比丘!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心不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285及286經,世尊以油燈及柴火為例,教導我們不加油添醋的如實修行,火就自然熄滅的真理。
感恩!
第二帖 發表於 2015-9-18 13:21
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
雜阿含5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母講堂。
爾時,世尊於晡時從禪覺,於諸比丘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云何為五?謂: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時,有一比丘從座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耶?」
佛告比丘:
「還坐而問,當為汝說。」
時,彼比丘為佛作禮,還復本坐,白佛言:
「世尊!此五受陰以何為根?以何集?以何生?以何觸?」
佛告比丘:
「此五受陰欲為根、欲集、欲生、欲觸。」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隨喜,而白佛言:
「世尊為說五陰即受,善哉所說!今當更問:世尊!陰即受,為五陰異受耶?」
佛告比丘:
「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
比丘白佛:
「善哉!世尊!歡喜、隨喜。今復更問:世尊!有二陰相關耶?」
佛告比丘:
「如是!如是!猶:若有一人如是思惟:『我於未來得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識。』是名,比丘!陰、陰相關也。」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名陰?」
佛告比丘: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總說陰,是名為陰;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如是,比丘!是名為陰。」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何因、何緣名為色陰?何因、何緣名受、想、行、識陰?」
佛告比丘:
「四大因、四大緣,是名色陰,所以者何?諸所有色陰,彼一切悉皆四大緣、四大造故。
觸因、觸緣生受、想、行,是故名受、想、行陰,所以者何?若所有受、想、行,彼一切觸緣故。
名色因、名色緣,是故名為識陰,所以者何?若所有識,彼一切名色緣故。」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云何色味?云何色患?云何色離?云何受……想……行……識味?云何識患?云何識離?」
佛告比丘:
「緣色生喜樂,是名色味。
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
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
若緣受、想、行、識生喜樂,是名識味。
受、想、行、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
於受、想、行、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生我慢?」
佛告比丘: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我、異我、相在,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於此生我慢。」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歡喜、隨喜。更有所問:世尊!云何得無我慢?」
佛告比丘:
「多聞聖弟子不於色見我、異我、相在;不於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
比丘白佛:
「善哉所說!更有所問:何所知、何所見,盡得漏盡?」
佛告比丘:
「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疾得漏盡。」
爾時,會中復有異比丘,鈍根無知,在無明?,起惡邪見而作是念:
「若無我者,作無我業,於未來世誰當受報?」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
「於此眾中,若有愚癡人,無智、明而作是念:『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
如是所疑,先以解釋,彼云何?比丘!色為常耶?為非常耶?」
答言:「無常,世尊!」
「若無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是我、異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比丘!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時,眾多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 世尊 教導我們
"
若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是見者,是為正見;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便修厭;厭已,離欲;離欲已,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感恩!
祝福!
第三帖 發表於 2015-9-18 13:32
正見的觀念
雜阿含301經
世尊在經中的回答:
"世間有二種依,若有、若無,為取所觸;取所觸故,或依有、或依無。
若無此取者,心境繫著使不取、不住、不計我苦生而生,苦滅而滅,
於彼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自知,是名正見,是名如來所施設正見。
所以者何?
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
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
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修習四念處 會讓自己親身體會 世尊在雜阿含301經 的教誨
由於四念處是如實修 就如此經說的(完全不加油添醋)
不取、不住、不計我
苦生而生,苦滅而滅
由於如實 觀察到了 世間集 不會執 無
由於如實 觀察到了 世間滅 不會執 有
而自然的任何執著都可能 漸漸 觀察到
漸漸 不執著 而趣向於中道
因為對因緣的觀察與體會久了
自然會體會到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故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修習四念處
==>如實的生活
==>無貪嗔癡 自在的生活
能過自在的生活 是無價的
其達到自在的方法 清楚的 就在這經中
文字的研究或許可在表象上瞭解
但真想過自在的生活
只有自己開始輕鬆的修行
才可能達到
感恩!
祝福!
第四帖 發表於 2015-9-18 13:36
正法的特色:現見、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
雜阿含215經
爾時,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
「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這正法的六個特色 是用來檢驗自己 是否在修習正法的最好方法
感恩!
祝福!
第五帖 發表於 2015-9-18 13:42
四念處 與 自依 法依 不異依
雜阿含63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
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
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鉢,到王舍城。
舉衣?,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已,卻住一面,白尊者阿難:
「尊者當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來。」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
「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鉢來。』」
佛言:
「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
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阿難:
「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視}[示?]、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佛告阿難:
「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坐}[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
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阿難白佛:
「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
佛告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
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洲}依。」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正如經中所說:
"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
修習 身念處 (及 眼耳鼻舌意根)
由覺知 觀察 之 親身體會
體會身之各種變異 都是有因有緣的
久了 體會 身 是 無常的
久了 體會 身 是 只是因緣 而沒一個主體或主宰 (無我)
有了 此 正智、正念,而調伏世間貪憂
所以 漸漸 不會因 身之各種變異 而產生煩惱
受
心(念頭)
法
亦同
就不會 因 各種變異 而產生煩惱
自依 法依 不異依
現見 離熾然 不待時 正向 即此見 緣自覺 (修習四念處) 就是 自依
見緣起 而見法 自知 法 就是 法依
不離於此(四念處 三十七道品 見緣起 現觀四聖諦 等) 就是 不異依
所以 趣向
念頭 任它動
而不 受影響
所以 趣向
心不隨境轉的生活
感恩!
祝福!
第六帖 發表於 2015-9-18 13:43
四聖諦 與 出世間八正道
雜阿含785經
...
「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為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是名正志,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何等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貪],口四惡行,諸餘口惡行離,於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正業有二種:有正業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有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離殺、盜、婬,是名正業,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念}[貪],身三惡行,諸餘身惡行數,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度時節,不越限防,是名正業,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於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持不犯,不越時節,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踊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
何等為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為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
修習八正道 現觀四聖諦 久了
親身體會
"想與思 帶著我們走時"
與
"當念頭在腦中流動 我們只是覺知與觀察 面對問題 解決問題 而不被 想與思 帶著走時"
的差別
此種
親身體會 就是 趣向出世間
感恩!
祝福!
第七帖 發表於 2015-9-18 13:46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雜阿含347經(須深盜法經)
...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
「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彼眾多比丘於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
彼答我言:『不也,須深!』
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後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
彼答我言:『得慧解脫。』
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
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後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
佛告須深:
「彼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法}[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告須深:
「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心善解脫。』」
須深白佛:
「唯願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
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須深!於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
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
「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
佛告須深:
「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
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
「如是,……乃至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
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佛告須深: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
須深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須深:
「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於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
有興趣者 請看原經文
佛教的四禪 並非外道的 四禪八定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願人人煩惱不生!
祝福!
第八帖 發表於 2015-9-18 13:47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得解脫結縛
雜阿含1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眾生於色不味者,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
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彼眾生則不染於識;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
如是,受、想、行、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
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故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 在此經 教導我們 幾個重點:
1. 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前半段說道理 後半段是 如實知見 久了 自然的結果)
2. 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彼諸眾生出離於色。(如實知見 久了 自然的結果)
3.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修習四念處
"如實覺知五蘊 如實觀察五蘊"
久了
就能漸漸 如實知五受陰 味是味、患是患、離是離
而開始修行
久了
就趣向
自證得脫、得出、得離、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感恩!
祝福!
第九帖 發表於 2015-9-18 13:49
如實觀察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雜阿含3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色非是我,若色是我者,不應於色病、苦生,亦不應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以色無我故,於色有病、有苦生,亦得於色欲令如是、不令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於意云何?色為是常,為無常耶?」
比丘白佛:「無常,世尊!」
「比丘!若無常者,是苦不?」
比丘白佛:「是苦,世尊!」
「若無常、苦,是變易法,多聞聖弟子,於中寧見有我、異我、相在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比丘!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可說是我們平凡人 每天都要經歷 非常多次的(或許有人是千百次)
不令如是:
生病 痛 看(聽嗅嚐觸意)到不喜歡的(人事物) 等
欲令如是:
發財 升官 看(聽嗅嚐觸意)到喜歡的(人事物) 青春永駐 等
世尊在經中教導我們:
於此五受陰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如實觀察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取故,無所著;無所著故,自覺涅槃
如實觀察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時
若有執取 會觀察到自己的"渴愛"(熾然)變強 也可觀察到"有"(習性)的強弱
強時 較容易觀察到 憂悲惱苦的生
這 "愛 取 有 生 憂悲惱苦" 五支緣起 在日常生活中 若有自己較執著的事物時 是不難觀察到的
放輕鬆 愉快的觀察
由於我們 習性重
"欲令如是、不令如是"
是 常發生的
沒發生時 就保持 輕鬆 愉快
發生時 就 如實觀察
如此而已
感恩!
祝福!
第十帖 發表於 2015-9-18 13:51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
雜阿含60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觀念處、受、心、法法觀念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學習正見觀念 及 修習四念處
是修行最重要的兩個重點
感恩!
祝福!
第十一帖 發表於 2015-9-18 15:00
有五法能為黑闇: 五蓋
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轉趣涅槃
雜阿含70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何等為五?謂: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如此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非明,非正覺、不轉趣涅槃。
若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何等為七?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為明,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五蓋: 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
有五法能為黑闇,能為無目,能為無智,能羸智慧,非明非等覺,不轉趣涅槃
七覺支: 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猗覺支、喜覺支、定覺支、捨覺支
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願 人人修習四念處
如實覺知五蘊
如實觀察五蘊
現見 離熾然 不待時 正向 即此見 緣自覺
就是練習
離五蓋
及
體驗七覺支
的生活
而 "有七覺支,能作大明,能為目,增長智慧,為明為正覺,轉趣涅槃"
感恩!
祝福!
第十二帖 發表於 2015-9-18 15:04
苦自作、他作,無因作耶?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雜阿含30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出耆闍崛山,入王舍城乞食。
時,有阿支羅迦葉,為營小事出王舍城,向耆闍崛山,遙見世尊。見已,詣佛所,白佛言:
「瞿曇!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佛告迦葉:
「今非論時,我今入城,乞食來還,則是其時,當為汝說。」
第二亦如是說。
第三,復問瞿曇:
「何為我作留難!瞿曇!云何有異!我今欲有所問,為我解說!」
佛告阿支羅迦葉:「隨汝所問。」
阿支羅迦葉白佛言:
「云何,瞿曇!苦自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作者,此是無記。」
迦葉復問:「云何,瞿曇!苦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他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苦自、他作耶?」
佛告迦葉:「苦自、他作,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
「云何,瞿曇!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耶?」
佛告迦葉:
「苦非自、非他[、無因作者],此亦無記。」
迦葉復問:
「云何{無因作者}?瞿曇!所問苦自作耶,答言無記?他作耶,自他作耶,非自非他無因作耶,答言無記?今無此苦耶?」
佛告迦葉:「非無此苦,然有此苦。」
迦葉白佛言:
「善哉!瞿曇說有此苦,為我說法,令我知苦、見苦。」
佛告迦葉:
「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佛說此經已,阿支羅迦葉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阿支羅迦葉,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狐疑,不由他知,不因他度,於正法律心得無畏。合掌白佛言:
「世尊!我今已度。我從今日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壽作優婆塞,證知我!」
阿支羅迦葉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此經教導我們:
"若受即自受者,我應說苦自作;若他受,他即受者,是則他作;若受自受、他受復與苦者,如是者自、他作,我亦不說;若不因自、他,無因而生苦者,我亦不說,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乃至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純大苦聚滅。"
修習四念處
就是在訓練自己
有能力如實覺知五蘊 而觀察到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自己就 慢慢的 自然的 行於中道
如何能 親身體會
佛陀教導的
"離此諸邊,說其中道,如來說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以末學的親身經驗
"如實覺知五蘊 如實觀察五蘊 不加油添醋 如此而已"
親身經驗久了
因為親身經驗如實的因緣展轉
就漸漸 知
諸法因緣生 諸法因緣滅
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而不執著於任何 知見
漸漸的 離此諸邊 行於中道
感恩!
祝福!
第十三帖 發表於 2015-9-18 15:06
於五蘊,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雜阿含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於色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識不知、不明、不斷、不離欲貪,心不解脫者,則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於色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則能越生、老、病、死怖;諸比丘!若知、若明、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是,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於五蘊,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如何才能做到 "於五蘊,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呢?
修習四念處
如實覺知五蘊
如實觀察五蘊
經驗久了
於五蘊,色……受……想……行……識若知、若明、若斷、若離欲貪,心解脫者,則能越生、老、病、死怖。
願人人煩惱不生!
感恩!
祝福!
第十四帖 發表於 2015-9-18 15:10
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雜阿含40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作如是論:
「或謂世間有常,或謂世間無常、世間有常無常、世間非有常非無常;世間有邊、世間無邊、世間有邊無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
爾時,世尊一處坐禪,以天耳聞諸比丘集於食堂論議之聲。
聞已,往詣食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
「汝等比丘眾多聚集,何所言說?」
時,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我等眾多比丘集此食堂,作如是論:『或說有常,或說無常,……如上廣說。』」
佛告比丘:
「汝等莫作如是論議,所以者何?如此論者,非義饒益,非法饒益,非梵行饒益,非智、非正覺,非正向涅槃。
汝等比丘應如是論議:『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所以者何?如是論議是義饒益,法饒益,梵行饒益,正智、正覺,正向涅槃。
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經中 所強調
還未能現觀四聖諦者
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現觀四聖諦
而非 做不相關於學現觀四聖諦的事
"如實覺知五蘊 如實觀察五蘊"
(四念處) 不加油添醋 很重要
有這工具
才能 覺知 觀察 清楚 五蘊
才能 見緣起
才能 現觀四聖諦
才能 開始修行
才能 趣向無為
於四聖諦未無間等,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加油!
祝福!
第十五帖 發表於 2015-9-18 15:15
苦集滅道 的修行方法:
雜阿含35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十四種智,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四十四種智?謂: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滅智、老死滅道跡智,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智、行集智、行滅智、行滅道跡智,是名四十四種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任何有為法 都在 自我設限
能 做到無為 才不為任何所限
如何能 做到無為 呢?
沒經由 "真正的" 苦集滅道 是無法體會的
別把 苦集滅道 只設限於 一般說的煩惱
例如:
有我見的時候 不一定有煩惱
但可
觀"我見"
觀"我見集"
觀"我見滅"
觀"我見滅道跡"
三果 的我慢 的修行
所有的 有為 都可用 佛陀 教的四聖諦 法 而至無為
感恩!
祝福!
第十六帖 發表於 2015-9-18 15:17
葛拉瑪經 及 以實修體驗為依據
葛拉瑪經
...
一、不要因為流言、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要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要因為正在流行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要因為是宗教經典,就信以為真。
五、不要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要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要因為符合常識的推測是合理的,就信以為真。
八、不要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要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要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
我們應以葛拉瑪經來提醒我們 要以自己的實修體驗為依據!
第十七帖 發表於 2015-9-18 15:19
精勤修習 隨順成就 三十七道品 漏盡解脫
雜阿含26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國雜色牧牛聚落。
爾時,佛告諸比丘:
「我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云何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謂: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伏雞生子眾多,不能隨時蔭餾,消息冷暖,而欲令子以觜、以爪啄卵自生,安隱出?,當知彼子無有自力,堪能方便以觜、以爪安隱出?,所以者何?以彼雞母不能隨時蔭餾冷暖,長養子故,如是,比丘不勤修習,隨順成就,而欲令得漏盡解脫,無有是處,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何等?謂:不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如:彼伏雞善養其子,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正復不欲令子方便自啄卵出,然其諸子自能方便安隱出?,所以者何? 以彼伏雞隨時蔭餾,冷暖得所故,如是,比丘善修方便,正復不欲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所以者何?以勤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巧師、巧師弟子手執斧柯,捉之不已,漸漸微盡,手指處現,然彼不覺斧柯微盡,而盡處現,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不自知、見今日爾所漏盡,明日爾所漏盡,然彼比丘知有漏盡,所以者何?以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譬如:大舶在於海邊,經夏六月,風飄、日暴,藤綴漸斷,如是,比丘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所以者何?善修習故。何所修習?謂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
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 在此經 教導我們 幾個重點:
1. 不修方便隨順成就,而用心求:『令我諸漏盡,心得解脫。』當知彼比丘終不能得漏盡解脫(不修習三十七道品 而用心求 終不能得漏盡解脫)
2. 所以者何?不修習故。不修習何等?謂:不修習念處、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三十七道品)
3. 以知、見故,得諸漏盡,非不知見。
4. 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四念處)
5. 若比丘修習隨順成就者,雖不欲令漏盡解脫,而彼比丘自然漏盡,心得解脫(自然)
6. 世尊 以 母雞孵蛋 手執斧柯 藤綴漸斷 都是 漸漸的 順其自然的 精勤修習,隨順成就,一切結、縛、使、煩惱、纏,漸得解脫
願 人人煩惱不生!
祝福!
第十八帖 發表於 2015-9-18 15:21
雜阿含304經 六六法經
雜阿含30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諦聽!善思!
有六六法,何等為六六法?謂:六內入處,六外入處,六識身,六觸身,六受身,六愛身。
何等為六內入處?謂: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
何等為六外入處?[謂:]色入處,聲入處,香入處,味入處,觸入處、法入處。
云何六識身?謂:眼識身、耳識身、鼻識身、舌識身、身識身、意識身。
云何六觸身?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
云何六受身?謂:眼觸生受,耳觸生受,鼻觸生受,舌觸生受,身觸生受,意觸生受。
云何六愛身?謂:眼觸生愛,耳觸生愛,鼻觸生愛,舌觸生愛,身觸生愛,意觸生愛。
若有說言:『眼是我。』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生滅故。若眼是我者,我應受生死。是故,說:『眼是我者。』是則不然。
如是,若色、若眼識、眼觸、眼觸生受若是我者,是則不然,所以者何?眼觸生受是生滅法,若眼觸生受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說眼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眼觸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觸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觸生受是生滅法,若是我者,我復應受生死。是故,意觸生受是我者,是則不然,是故,意觸生受非我。
如是,比丘!當如實知眼所作、智所作、寂滅所作,開發神通,正向涅槃。
云何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
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觀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名如實知見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
是名六六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師父常說
我們正常人 人人都有六通 眼耳鼻舌身意
珍惜生命 有這正常六識 才有六觸 六受 ... 才能修行
感恩!
祝福!
第十九帖 發表於 2015-9-20 21:21
修習安那般那念
雜阿含80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鉢,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
息長,……。
息短,……。
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
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
覺知樂,……。
覺知心行,……。
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
覺知心悅,……。
覺知心定,……。
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觀察無常,……。
觀察斷,……。
觀察無欲,……。
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
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 在此經 教導我們:
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感恩!
祝福!
第二十帖 發表於 2015-9-23 10:01
轉法輪經
雜阿含37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聖諦智(知)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以(次),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鄰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鄰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鄰。
尊者阿若拘鄰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
「諸仁者!世尊於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
梵天乘聲唱言:
「諸仁者!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世尊於波羅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 在此經 教導我們:
三轉、十二行法輪:
示轉: 見緣起
修轉: 修習聖道
證轉: 證聖道
感恩!
祝福!
第二十一帖 發表於 2015-10-11 12:55
無明
雜阿含258經
摩訶拘絺羅語舍利弗言:
「所謂無明,無明者為何謂耶?誰有此無明?」
舍利弗言:「不知是無明。」
「不知何等?」
「謂:色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不無間等、若闇、若愚,是名無明。成就此法者,名有無明。」
又問:「明者云何為明?誰有此明?」
舍利弗言:「知者是明。」
「為何所知?」
舍利弗言:
「色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摩訶拘絺羅!於此五受陰如實知、如實見、明、覺、慧、無間等,是名為明。成就此者,名為有明。」
雜阿含298經
云何義說?謂:緣無明行者,彼云何無明?若不知前際,不知後際,不知前後際;不知於內,不知於外,不知內外;不知業,不知報,不知業報;不知佛,不知法,不知僧;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不知因,不知因所起法;不知善、不善,有罪、無罪,習、不習,若劣、若勝,染污、清淨,分別緣起,皆悉不知,於六觸入處不如實覺知,於彼彼不知、不見、無無間等、癡闇、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雜阿含251經
尊者摩訶拘絺羅問尊者舍利弗言:「謂無明者,云何為無明?」
尊者舍利弗言:
「所謂無知,無知者是為無明。云何無知?謂:眼無常不如實知,是名無知,眼生滅法不如實知,是名無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如是,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不知、不見、不無間等,愚{闇}[癡]、無明、大冥,是名無明。」
尊者摩訶拘絺羅又問:「尊者舍利弗!所謂明者,云何為明?」
舍利弗言:
「所謂為知,知者是明。為何所知?謂:眼無常,眼無常如實知;眼生滅法,眼生滅法如實知;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尊者摩訶拘絺羅!於此六觸入處如實知、見、明、覺、悟、慧、無間等,是名為明。」
這些經 教導我們:
無明 及 無明的義說
感恩!
祝福!
第二十三帖 發表於 2015-12-6 08:16
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雜阿含75經
「...比丘!如來、應、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差別?」
...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尊 在此經 教導我們:
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
感恩!
祝福!
第二十四帖 發表於 2016-1-29 08:55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
雜阿含31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生聞婆羅門往詣佛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曇!所謂一切者,云何名一切?」
佛告婆羅門: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時,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奉行。
世尊 在此經 教導我們:
一切者,謂十二入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感恩!
祝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