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由於對身受心法之熟悉,而親身體會,面對世上種種事件發生時,我們的身受心法之反應,若對身受心法越敏感,靈敏度越高時,我們可覺知的程度也越詳細,也越細緻。

 

覺知的敏感度,也就是相關於我們在接收到訊息(眼耳鼻舌身意),經由神經的傳導,將訊息送至腦部,腦波的運作(想與思),也都是類似電波的傳導,運作完了,下指令(行)也是神經的傳導,身體及五蘊的一切,都是電波的運作與傳導,而最後有我們的行為。

 

四念處就是對這些運作來認識與熟悉,藉由對神經傳導的熟識,而熟悉五蘊,而深切的瞭解整個腦與身體的運作,而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由於這都是親身的體會,自然的,自己能力越深入時,所能覺知的也越詳細,因而也更清楚,自己的我慢,我,我所等之運作,而產生了我們普通人日常生活之表象展現。

 

也由於詳細,所以就能清楚的瞭解,如何才能不再落入我慢,我,我所等之泥沼,這一切都是由於日積月累的實際練習經驗與體會而來的。

 

由身念處 開始練習 而受 心 法念處 慢慢的 讓我們覺知與觀察的能力 漸漸進步

(佛陀教導此順序 是智慧的 五蘊無法分割 由粗而細 是最自然的)

 

由身念處 進入 受念處的關卡 在開放

由受念處 進入 心念處 就只待時間 (成熟)

能熟練心念處 若無法順利的修習 苦集滅道 末學說 此人的 正見觀念不健全

 

身念處的修行,所緣的顧名思義就是要以身觸為所緣,而慢慢培養對五蘊之熟悉。

 

末學初學時以吸氣、呼氣時,空氣經由鼻孔附近,摩擦到皮膚或毛髮時,我們的神經系統會有所覺知,將注意力放到這覺知上。

 

或許有人剛開始時無法覺知到這感覺,這感覺就如您用嘴對手背輕輕吹氣時手背的感覺一般。

 

若還是無法覺知,您應可試著覺知,屁股坐在椅子上,屁股的觸覺,兩唇相碰的觸覺,等等,有關身體的覺知。

 

之所以鼓勵用身體的覺知,是因為您若用數息法,口念一些文字或觀想等,若要真修身念處,還是要回到身體相關的觸覺,才能開始熟悉五蘊。

 

五蘊是無法分割的,但由於我們是能力不足的初學者,所以由最粗糙的身觸開始熟悉。

 

由吸氣呼氣摩擦覺知之練習,久了,我們自然會覺知空氣在往肺部或腹部去,所以,當鼻孔附近的覺知純熟後,覺知會很自然的延伸到肺部或腹部。

 

任何可覺知的身觸之所緣,都可用來當所緣,有一點原則要記住,修習四念處,若所緣很容易就察覺到了,我們就可以其為所緣,但若有困難時,就別勉強,因為在修習時,能保持無貪無嗔無痴是最重要的,長久一直在所緣上,會增強覺知的敏感度,也會擴廣所緣的範圍,所以,保持在能力所及的所緣,而不勉強換到無法輕鬆覺知的所緣是重要的,讓禪修在輕鬆,愉悅,平和中修行。

 

以空氣由鼻孔附近運行到肺部或腹部為所緣,練習久了,自然地對身體各處的觸覺都會較敏感,若能以遍滿全身為所緣時,就可將覺知的所緣放在任何身體觸覺的展現,這也可說是對七覺支中擇法覺支之觀察與體會。

 

 

經行之重點也如上所說,但覺知的方式是以腳掌觸地之感覺為主,腳掌觸地之感覺熟悉了之後,就可以以腳步移動時之感覺為所緣,之後就可以以遍滿全身為所緣。

 

 

日常生活時,我們就練習覺知自己目前正在做什麼,

(看電視 講電話 上網 坐公車 上洗手間 吃飯 聊天 時都可; 但 "安全第一")

洗臉時手會有感覺,臉也會有感覺;吃飯時手會有感覺,嘴也會有感覺;一個人在靜態就可用上面說的方法,動態就觀察可覺知的感覺。與人談話或相處時,為免讓人誤會冷漠或不尊重別人,只要覺知我在談話,我在微笑等,目前正在做的動作即可。

 

 

身念處的修行熟練後,會充分的體會身體之無常與無我。如此就會在自己偶爾還會眷念身體時,自然的有味患離的產生,只要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讓自己越來越不執著於身體。

 

對於身念處修習成熟後,就可對眼、耳、鼻、舌及意根,下同樣的功夫,讓自己熟悉六根。

 

修習身念處,由於是初學,所以,大半都是以有尋有伺(有覺有觀)的方式修習,尋找所緣,然後念住所緣,就如初禪所說的,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修習完身念處,開始在眼、耳、鼻、舌及意根下功夫,若都熟練了,隨時都可將所緣置於任何一根上觀察,慢慢就會達到隨順觀的能力,就如二禪所說的,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譬如您在山中經行,鳥語、花香、途中景物,都可任運所緣,您就可嘗試 ”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明覺的日子。

 

 

身念處及其他五根都熟悉之後,修習受念處就比較容易。

 

修習受念處時,我們剛開始以覺知愉悅的感覺,及不愉悅的感覺為主。

 

只要有任何可覺知的情緒感覺,都可以作為所緣。

 

由於我們對六根已相當熟悉(如上所說),當我們練習久了,就可觀察到六根與此情緒感覺的關聯。

 

觀察更熟練之後,我們就很容易得觀察到情緒感覺的的變化,由產生、變強、變弱、消失等,親身體會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我們慢慢的也會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親身體會五蘊的相關性,由於體會了情緒之無常與無我,每當情緒產生時自然地就會有味患離的產生,只要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即可,讓自己越來越不執著於情緒。

 

感覺到情緒跟一些我們的念頭的相關性,也讓我們漸漸地可修行心念處,由於修到心念處的人,自己就知如何往下走,末學就不敘述了。

 

能修到心念處的人,日常生活中是最好修行的:

上電腦時,以下都可做所緣:手指觸鍵盤(身觸)、眼睛觸螢幕(眼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

用手機講電話時,以下都可做所緣:嘴的移動(身觸)、耳聽(耳觸)、過程中的情緒(受念處)、過程中的念頭(心念處)。

日常生活中,幾乎都可練習念住所緣。

 

自己在靜坐或經行,較少會有不愉悅的感覺,但在與人相處時,就較容易有不愉悅的的發生,所以日常生活中的練習,較能夠覺知我們是如何的眷戀,如何的執著,那時就是學習觀察苦集滅道味患離的最佳時機,不要怕知道自己有多壞,知道了才有機會慢慢的將這長久的習氣漸漸改正,才有機會慢慢的變好。

 

能在日常生活中覺知苦,才能覺知集,才能覺知滅,才能覺知這是滅苦之道,經過不斷的練習,才能將苦集滅道味患離的觀察熟練的運用於日常生活中,如此的熟練,就有機會升起智慧,有了智慧才能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久了就有機會斷欲貪,甚而超越欲貪。

 

我們要先有機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正念正智調伏欲貪,斷欲貪,超越欲貪,才能體驗三禪所說的: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捨,具足第三禪。

 

能在三禪修行的聖者,再往下走,末學預祝您早日成就,過著完全無我,無貪無嗔無痴的生活,也就是四禪正定的生活: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捨,淨念一心,具足第四禪。

 

修行四念處,就如自己將無貪無嗔無痴生活的種子種入土中,經由身念處,就如給予種子最好的環境,而至受念處及心念處,就如種子發芽生根,當心念處成熟時,就如根枝葉等的拙壯(五根、五力),當您越壯大,就有越多的人能因您而獲益,而去造福更多的人。

 

 

感恩!

 

祝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四念處 自在之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